
潮新闻客户端评论员项向荣

据视觉中国
近日,吉林长白山天池出现奇观:湖面蒸汽奔腾,如沸水开锅。这一景象在社交媒体迅速传播,并裹挟着人们对“超级冷冬”的深切担忧。无独有偶,浙江等地气温也上演“断崖式”下跌,在这些天气现象背后,一个疑问正在发酵:今年冬天,会是一个罕见的冷冬吗?
实际上,长白山天池发生的这种被称为“海浩”的现象,成因是气温骤降,水蒸气凝结成水雾随风飘浮,由此便形成了蒸发雾。这种自然现象虽较为罕见,但这几年几乎年年见,并不是冷冬的先兆。中国气象局也表示,今年冬季我国气温总体接近常年同期至偏暖,但冷暖波动明显。专家并称“冷冬”属事后认定概念,当前无迹象显示将出现“超级冷冬”,但需关注阶段性强降温影响。“总体偏暖”与“波动明显”的并存,并非气象部门的含糊其词,而是勾勒出今冬气候的复杂图景。气象部门此番表态,既是对客观气候趋势的科学预判,亦是对公众认知的理性引导。
但今年南北天气的异常波动,的确牵动着公众敏感的神经。每当此时,“冷冬”与“暖冬”的争论便变多,从科学术语演变为一场全民天气“押宝”,成了茶余饭后的谈资。可能专家的话不一定能完全消除部分人对今年有没有“超级冷冬”的担忧,比如有些人会说,前几年不也说是暖冬吗?怎么较极端的降温降雪也会发生?气温甚至比以前不是暖冬的时候还要冷?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就是这样,虽平均气温高于往年,可是遭遇极端天气的概率也高于往年。因为全球变暖导致空气中含水量增大,易酝酿出冬天强降雨降雪并带来强降温的极端现象,实际上暖冬期间间断性的特别冷的天气可能是以后的常态。只是一次突如其来的“霸王级”寒潮,其社会冲击可能远超想象,电力系统的负荷、农业的防冻措施、民生保障的应急预案,这些准备工作,绝不能因宏观预测的乐观而有丝毫松懈。
公众渴望得到的是一个确定结局,但气象预测的本质是概率,而非定数。官方预报中频繁出现的“偏暖”“接近常年”“冷暖波动大”等表述,正是对这种概率性的严谨描述。它告诉我们的是一个概率分布,我们既不能因偏暖的总体判断而放松对严寒的警惕,亦不可因一次强降温便惊呼“冰河时代来临”。
所以要警惕冷冬和暖冬这类高度简化的标签脱离科学语境,避免成为引发焦虑的符号。理性地讲,与其执着于一个季节的“名分”,不如关注眼前每一次真实的气温变化。标签化讨论让人们只关注最终的“平均分”,却忽略了过程中那些要命的“极端考题”,而接下来可能存在的阶段性、区域性的极端天气,恰恰是对生产生活影响最大、最需要防范的,才是真正的考题。
前十大证券公司排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