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不少人都盼着在九三阅兵中能看看轰-20的身影,虽然最终它没露面,可那架本来应该退役的老旧轰炸机,竟然变得不一样了,现在竟成了让美军航母见了都得躲着走、关岛基地也不敢轻易放松的“空中杀手”。
你问这架飞机到底是哪一款呢?其实就是那款传说中的轰-20啊,看来它的表现确实让人刮目相看。至于美国嘛,嘿,这新型实力派的出现,肯定少不了紧张应对,要不然怎么在未来的战场上占优势呢?
轰-6
轰-6的祖宗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的苏联图-16轰炸机,没错,就是那个年代的设计风格。
在50年代末,中国拿到了样机和生产许可证,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西安飞机厂终于在1968年12月24日,把第一架完全自主研制的型号送上了天,实现了国产化的重大突破。
好长一段时间里,它主要就是担任中程轰炸机的角色,负责投放普通炸弹。后来,随着轰-6A型号的出现,它终于具备了投放核武器的能力,甚至在1965年,真的试飞过一次原子弹的投放,算是个里程碑吧。
到80年代中期,海军推出了专门为反舰任务设计的轰-6D型号,可以挂载像C-601这类的导弹,算是初步迈出了远程打击能力的第一步。
不过,这些都改变不了它平台老旧、突防能力差的本质事实。现在隐身、超音速已经变成了主流,轰-6看起来就像个活靶子似的。不过,挺有意思的是,就在这里发生了转变:正是这种“过时”的设计,反倒让它变成了最大的优势。
美军最厉害的B-2隐身轰炸机,为了确保不被发现,所有的武器都得藏在机体内部。它的弹仓长度大概是8米,这个家伙在过去完全没问题,但如今一看就不行了。因为中国新研的鹰击-21空射高超音速导弹,长度差不多有9米,重得差不多4吨,B-2的弹仓根本装不进去。这一到关键时刻,就让它挺尴尬了。
轰-6就挺特别的,它那朴实无华的外挂设计,现在看起来简直就是“命中注定的选择”。它的大机翼底下,挂放这类庞然大物根本没啥困难。虽然看着笨拙,不过这种看似原始的方法,反倒巧妙地解决了顶尖武器搭载的难题。
更牛逼的是,这套组合技直接把对手的看家本领给打了个措手不及。美国航母战斗群引为骄傲的,是它那层层叠叠、纵深差不多有1000公里的多重防空圈。以前,还想攻击航母的飞机呢,得先闯过这道“鬼门关”。
可现在,轰-6压根儿不跟你玩那啥闯关游戏啦。它配备着射程高达1500公里的鹰击-21,可以悠哉悠哉地在1000公里的防空圈外面,从容不迫地发射导弹。自己啥也不进去,全部刺杀任务都交给导弹去搞定,挺有脑子的。
这颗导弹,绝对是真正的“杀手锏”。它以6到10马赫的速度直冲目标,到了最后还能做出蛇形机动,搞得现在全球所有的防空系统,包括“宙斯盾”在内,都愣住了。拦截这东西,理论上就特别难,别说实战了,几乎不可能成功。
它的杀伤效果简直吓人,据估算,只要一枚鹰击-21击中,就能把排水量差不多万吨的伯克级驱逐舰或者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彻底废掉。这种高性价比的反应战术,让对手陷入了两难:要么没法拦截,要么发射平台又够不着,也只能干瞪眼。
一脚踹开岛链大门
每次轰-6家族的升级,表面上看起来很普通,但其实背后都隐藏着对全球地缘格局一次狠狠的冲击。它的航程不断拉长的历程,几乎就是美国“岛链战略”逐步崩散的一个缩影。
好多朋友可能还记得1996年台海危机那会儿那种啥都办不到的感觉,当时,美军的航母战斗群就在咱家门口晃悠,可咱们的轰炸机航程短,压根不能起到啥威慑作用。那种难受啊,简直是刻在骨头里头的疼。
从轰-6K开始说起吧,这款在2007年首飞、2009年正式服役的“战神”,最关键的升级就是换上了两台D-30KP-2涡扇发动机。这一改动,直接使它的航程猛涨到8000公里,作战半径也变得超过3000公里,真是提升不少。
这意味着,来自中国大陆的轰-6K,火力范围已经能牢靠地覆盖整条第一岛链,基本上不用担心区域内的安全问题。1996年的那会儿的困境,现在可算是彻底成了过去,成为历史了。这次升级,算是战略威慑能力上的一次重要跃迁,真是一步大跨越。
不过,这还只是个开头,真正能“搞定局面”的可是轰-6N那货。大概在2018年开始服役的这款新型号,最咋眼的特点就是机头多出来一根长长的空中加油管。靠着运油-20加油机的支援,它的飞行距离能轻松跑到九千公里,甚至有人说极限能到一万二千公里,真是相当牛逼了。
航程一长,作战半径也跟着飙升,从三千公里左右一下子冲到四千公里。这四千公里这个数,可不是随便说说的,特别敏感。毕竟,作为美国第二岛链的核心关岛基地,与中国本土的直线距离刚好在三千公里左右,能一眼看见的距离。
轰-6N一亮相,就意味着中国的常规轰炸机阵容,第一次能将关岛这个位置稳稳掌控在打击范围内。这不仅仅是装备性能上的提升,更像是在战略棋盘上添了一块沉甸甸的砝码,局势一下子变得更有分量。
轰-6N还装备了个挺特别的设计,就是机腹下的半埋式弹仓。这个配置主要是为了挂载那些体积大、重量重的特殊弹药,比如像CH-AS-X-13这类的空射弹道导弹。
这类型导弹的射程大概也是在1500公里左右,咱们一算啊:轰-6N自己能在4000公里的范围内搞战斗,再加上导弹的1500公里射程,合起来总共能达到超过5500公里的距离。这一范围,基本上已经能威胁到阿拉斯加沿线和夏威夷的边缘区域了。
这可不是说说而已啊,2024年7月,中俄空军联手展开战略巡航,轰-6机群和俄军机一起飞到了阿拉斯加附近,结果立马激起了美加两国战机的紧急起飞拦截。这一幕啊,明显就是一次毫不做作的实战能力展示。
轰-6的战略意义可不止眼前它那点战斗力那么简单哩。它更像个推动器,起到一种催化剂的作用,连接过去和未来,扮演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角色。
讲真,轰-6现在就像个全能实验场,专门用来试验新技艺。现在唯一能挂载并试飞鹰击-21那种大块头的高超音速武器的平台,就数它了。它帮中国积攒了不少空射高超音速技术的实战经验,算是立了大功。甚至有印度媒体说,在这块专门领域里,中国已经甩开俄罗斯这个老牌强国一截,还比美国走得更前头。
再者,正是因为轰-6带来了挺大的现实压力,迫使对手不得不快马加鞭,结果就引发了一轮新一轮的军备竞赛。这不,局势变得更紧张了嘛。
美国的反应可以说是挺直接的,一边就是加快研发下一代的B-21隐身轰炸机,同时也在砸大钱升级老旧的B-52,打算让它也能成為高超音速武器的发射平台。另一边,他们在关岛拼命加强“萨德”反导系统,还打算重新启动第三岛链上的军事基地,想搞出更深的战略纵深。日本这边也坐不住,宣布要升级自家的防空导弹系统,显然是在应付这种“新常态”。
轰-6这玩意儿一出手,整个太平洋的军事布局都被搅得乱七八糟。这股“涟漪般”的影响力,正好说明了它的战略地位有多重。
更值得一提的是,轰-6为中国未来的打击体系争取了不少时间和空间。如今,中国空军拥有超过231架的轰-6机队,算得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轰炸机群之一,而且这款机型还在不断生产当中。
可以想象,不久的将来,一幅全新的立体作战画面会逐步呈现在大家眼前。
2016年启动的轰-20隐身轰炸机,将采用跟B-2类似的飞翼设计,拥有超强的隐身性能和全球打击实力。到2024年3月,空军副司令员透露,这款国家的重要武器在技术层面没有障碍,马上就会正式公布。
在2022年珠海航展上亮相的MD-22高超音速飞行器,其速度达到了7马赫,航程可以达到8000公里,且还具备可反复使用的特点,完全符合“两小时全球打击”这一作战理念。
未来的天空,将由轰-20担当隐身突防的重任,击中最关键的目标。MD-22负责快速反应,精准打击。而庞大的轰-6机队,则作为最可靠的火力储备,进行密集的火力压制。新旧技术结合,高低配合,这样的协同才是真正的整体威慑力量。
结语
轰-6的“重启”之路,绝对是个体现战略智慧的经典案例。这事儿告诉咱们,想建立强大的威慑力,不一定非得依赖那些最贵、最先进的技术堆砌出来。采用新颖的战术思路,加上巧妙的装备搭配,完全可以把一款老平台的潜力发挥到极致,不愧是个很好的借鉴。
它经历了从普通的常规轰炸,到后来核威慑,再到如今的远程精确打击平台,整整走过了一条漫长的发展路线。这一路走来,可真是见证了咱们中国空军的逐步壮大和不断蜕变的发展历程。
前十大证券公司排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