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拳友练了三五年太极,发劲时还是“胳膊使劲”——要么劲飘在表面,打在沙袋上“嘭”一声却没穿透力;要么一发力就耸肩提气,身子跟着晃,根本站不稳。其实老祖宗早把关键说透了:“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所谓'静中触动动犹静’也”。
这不是玄乎的理论,是实实在在能练出来的“发劲心法”。今天就用大白话拆解,从怎么理解到怎么练,新手也能看明白。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一、先搞懂:“沉着松静”不是“软塌塌”,是“沉得下去,静得下来”
不少人以为“松静”就是不使劲、站着不动,其实错了——松是“松而不垮”,静是“静中有动”,还得加上“沉”,才能让劲有根源。具体要从4个地方练:
1.形沉:身子有根,像树扎在土里
不是硬压膝盖、弯腰驼背,是“腰胯往下沉,重心落脚底”。比如练陈式的“金刚捣碓”落势时,胯根要自然往下沉810公分,就像坐在一个看不见的软凳子上,脚踩实地面,涌泉穴(脚底前1/3处)能感觉到“抓地”的劲;脊柱要像宝塔一样直,别歪别晃,一节节都撑开,这样劲才能从脚传到手上。
要是练的时候总脚跟离地、身子前倾,说明形没沉住,先多站无极桩,找“脚踩实、胯下沉”的感觉。
2.气沉:呼吸往下走,别往上提
有人一发力就“憋气”,脸憋红了劲也散了,这是气没沉下去。真正的气沉是“呼吸深长,气贯丹田”(丹田在肚脐下3指),就像横膈膜变成一个气囊,吸气时气囊往下鼓,肚子轻轻顶起来;呼气时气囊慢慢收,气顺着腿往下沉到脚底。
比如练“懒扎衣”定住的时候,别着急出拳,先深呼吸两次,感受气在肚子里“稳着”,不是飘在胸口,这样发劲时气才够足,劲才够透。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3.意静:心思别乱,像水不动
发劲前要是想“我能不能打好?对手会不会躲?”,劲肯定散。意静是“心如止水,不起妄念”,练拳时眼神要内敛——不是盯着别处瞎看,也不是瞪着眼使劲,比如练“单鞭”转换时,目光跟着手走,但“似看非看”,心思只在“手往哪走、气往哪聚”上,别的都不想。
刚开始练可以试试“烛光凝视”:每天盯着蜡烛火苗5分钟,不眨眼、不想别的,慢慢就能让心思静下来。
4.神聚:精神要提,像猫盯着老鼠
静不是“没精神”,是“精神集中”。比如练“掩手肱捶”发劲的瞬间,精神要像猫准备扑老鼠一样——不慌不忙,但全身的劲都“攒着”,一出手就有“穿透力”。这就是老祖宗说的“六合归一”:心(想法)、意(注意力)、气(呼吸)、力(劲)都往一处合,没半点分散。
二、再练会:“专注一方”不是“瞎打一个点”,要“形气神都盯准”
有人发劲时“手到了,劲没到”,就是因为没“专注一方”。这里的“一方”是你要攻击的点,但不只是手要碰到,气和精神也得跟着到,分3层练:
1.形之专注:手往哪走,劲就往哪去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比如练“青龙出水”,手要直取对方膻中穴(两乳头中间),不是手随便挥过去,而是从脚到腰再到肩肘,整个身子的劲都“顺”到手上,落点要准,不能偏。要是打拳时手晃来晃去,或者不知道“该打哪”,先对着沙袋练:每次出拳都瞄准一个记号,练到“手一伸就到点”。
2.气之专注:气往哪聚,劲就往哪透
发劲时呼吸要和动作同步,比如练“当头炮”出拳的瞬间,呼气要“快而稳”,像箭离弦一样,气顺着手臂往拳头上聚,不是“呼”一下把气全吐完。新手可以先练“慢发劲”:出拳用3秒,呼气也用3秒,感受气跟着手走,慢慢就能找到“气聚劲透”的感觉。
3.神之专注:眼神能“罩住”对手,意念能“穿透”目标
老辈人说“眼神能打人”,不是夸张——发劲时眼神要盯着目标,不是只看手,而是“目光似电”,让对手感觉到你的“气势”。比如练“护心捶”时,手护在胸口,眼神却盯着对方的中线,心思里想“只要他动,我就往这发劲”,这样就算没出手,精神上已经“专注”了。
三、日常怎么练?3步走,从基础到实战
“沉着松静,专注一方”不是光靠想,得每天练。给大家一个接地气的练习计划,不用追求“速成”,慢慢来才扎实: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1.先打牢拳架:慢练找沉劲,快练找爆发
慢练筑基:每天练3遍陈式老架一路,重点体会“六封四闭”“金刚捣碓”这些动作的“沉劲”——每一个动作都别着急,先沉胯、再出气、最后动手,比如“六封四闭”收势时,先让气沉到丹田,再慢慢合手,别“手快气慢”。单式“掩手肱捶”每天练100次,每次发劲都默念“沉着松静,专注一方”,纠正“耸肩、提气”的毛病。
快练求效:每周练3次炮捶二路,重点练“跌叉起身发劲”——跌叉时要松静,起身发劲时要“快而不慌”,别一着急就用胳膊劲。也可以练“连珠炮”:连续发35次劲,每次之间要“沉住气”,别断劲。
2.再练推手:找“松静中发劲”的感觉
定步听劲:每天练20分钟“四正手”(掤捋挤按),重点是“听劲”——对手推你时,别硬顶,先沉胯松肩,感受他的劲往哪来,再“引进落空”,然后顺着他的劲发出去。比如对手按你胸口,你先往下沉一点,再往侧面引,然后突然往他空当发劲,这就是“静中触动”。
活步发放:练熟定步后,再练“大捋”“采挒”这些活步推手,走步时要“沉住胯”,发劲时要“盯着一个点”,比如采对方手腕时,劲要往他的重心方向发,别乱晃。
3.最后试实战:把“心法”用出来
防守反击:练“退步跨虎”时,退步要沉静,眼神始终盯着对手,别因为退步就慌了。对手打过来时,先化劲(沉胯转腰),再顺势发劲,比如他推你手,你往旁边转腰,同时用另一只手往他肋下发劲,这就是“动犹静”——动作在动,但心思和气息是稳的。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主动进攻:练“玉女穿梭”时,连续发劲要“专注一方”,比如先打对方膻中,再打对方膝盖,每次发劲都要“沉住气”,别打两下就没力了。刚开始可以和师兄弟练“条件实战”:比如规定“只能用掩手肱捶发劲”,慢慢找到“实战中松静专注”的感觉。
四、练错了别慌!3个常见问题,这样改
1.发劲浮滑:劲飘在表面,站不稳
表现:脚跟离地、耸肩提气,打在沙袋上“响而不透”。
改正:多练“金刚捣碓”落势,每次下沉时用手按一下胯根,感受“往下沉”的劲;站桩时可以在小腿绑个12斤的沙袋,找“脚踩实、胯下沉”的感觉,每天练15分钟,慢慢就不飘了。
2.专注分散:眼神乱看,劲没目标
表现:打拳时眼神飘来飘去,发劲不知道“该打哪”,劲散在手上。
改正:每天练5分钟“烛光凝视”,盯着火苗不眨眼;练“云手”时,眼神跟着上手走,下手动的时候眼神也别乱移;推手打沙袋时,在沙袋上画个小圆圈,每次发劲都打圆圈,练“精准度”。
3.松静不足:身子僵,呼吸急
表现:肌肉硬邦邦,一发力就憋气,打完拳胸口发闷。
改正:每天练10分钟“放松功”——躺着,从脚到头逐部位放松,感受“身子往下沉”;练腹式呼吸:吸气4秒,肚子鼓起来,呼气6秒,肚子收回去,每天练20次;打拳时别追求“快”,先把每个动作的“松静”找到,再慢慢加快。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五、最后说句实在话:太极发劲,靠的是“磨”
老辈人说“十年磨一剑”,练太极发劲也是这样——不是靠力气大,是靠“磨松静”“磨专注”“磨日复一日的坚持”。
给大家一个简单的“每日必做清单”,不用多复杂,但要坚持:
每天:站1小时无极桩(找沉劲)、练300次单式发劲(找专注)、推2小时手(找听劲);
每周:练3次抖大杆/太极球(练聚劲)、2次对练(练用劲);
每月:自己测测劲——打沙袋看能不能“透进去”,让师兄弟帮你看“发劲时沉不沉、静不静”。
记住那句心诀:“发劲如深水炸弹,松静似古井无波;不是力气大如牛,实乃心神聚一梭”。练的时候多琢磨,慢慢就会发现:原来真正的太极劲,不是“打出去”的,是“沉下来、聚起来”的。
本文是明中个人的一些浅显的认识和理解,如果内容有不妥的地方,请各位前辈、拳友批评指正。希望大家练好太极拳的功法,掌握好太极拳功法的要领,身体越练越健康。
你练太极时有没有遇到“发劲不透”的情况?评论区聊聊,咱们一起交流进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前十大证券公司排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