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相声宗师张寿臣先生技艺精湛,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后期,便在京津两地声名鹊起,赢得了“相声大王”、“笑话大王”、“幽默大师”等诸多美誉,深受观众喜爱。
今天,我们暂且不谈张寿臣的艺术成就与他那令人敬畏的威严,而是想与朋友们分享他对妻子那份深厚的感情和坚定的忠诚,那是一种真挚而执着的爱。
张寿臣生于1899年的北京,父亲张诚甫是一位评书艺人。张诚甫深知艺人生活的艰辛与社会地位的低微,因此拼命挣钱,节衣缩食,努力让两个儿子都能读书入私塾。
作为家中的小儿子,张寿臣聪慧过人,5岁便开始读书。到了7岁,他经常利用放学后的时间,到天桥为父亲送饭,渐渐地对相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不久后,张寿臣开始在放学时间跟随父亲学习说相声。可惜的是,12岁那年,父亲张诚甫因病去世,家中失去了经济支柱。无奈之下,张寿臣只得辍学拜师学艺,成为了“相声八德”之一焦德海的徒弟,正式成为中国相声第五代传人,属于“寿”字辈。
在为期三年的学徒期间,张寿臣刻苦钻研,努力练习,终于掌握了一身精湛技艺。出师后,他与师弟聂文治一起走出北京,前往唐山、塘沽、天津等地演出。
展开剩余84%回到北京后,张寿臣很快崭露头角,开始在先农坛“掌穴”——即类似于现代经纪人的角色,负责演员招募、场次安排和分账,而他自己也是舞台上的主力演员。
随着收入逐渐稳定,1921年,张寿臣迎来了人生重要时刻——喜结良缘。
他的妻子李氏,比他小两岁,来自平谷县一个石匠家庭。李氏从小受家庭熏陶,养成了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的品质。
那时,张寿臣的收入已经不错,他常对妻子说:“生意好的时候你就多花点,别太为难自己。”
在相声圈内,人们也常把演出当成一种买卖,一种生意。
李氏总是理智地回应:“做生意本来就没准儿,生意好的时候多攒点,生意差时也能撑过去。”
夫妻同心,其利断金。在两人共同努力下,生活渐渐好了起来,积蓄也逐步增加。
李氏希望先买房子安家,而张寿臣却坚持要先买坟地。
张寿臣买坟地的念头有两层含义:一是孝顺父亲,二是讲究身份和尊严。在当时,有了祖坟象征着家庭地位,而张寿臣的父亲张诚甫因无祖坟,只得葬于义冢,实属遗憾。
最终,在张寿臣的坚持下,他们在北京郊区买下了两亩大的坟地。张寿臣特意在四周种上了柏树,刻下“百忍堂张”石碑,并选了黄道吉日将父亲的灵柩迁葬于此。
两年后,张寿臣才在南城琉璃厂买下了一座小四合院。
有了孩子后,李氏既要照顾老人,又要看管孩子,还要操持家务。
张寿臣心疼妻子:“我整天忙在外头,帮不上你。日子还算宽裕,还是雇个人帮帮你吧。”
李氏总是笑着回绝:“我自己能行,雇人反倒麻烦。”
张寿臣演出常常忙到深夜才回家,而李氏总是耐心地守候在家,等他回来为他热饭菜。
张寿臣不忍心说:“你一天忙活也累了,别等我了,早点吃早点休息,我回来自己热饭就好。”
李氏温柔回应:“你比我更辛苦……”
结婚四年多,夫妻恩爱,互敬互重,从未争吵过,是令人羡慕的幸福家庭。
然而,命运突如其来地捉弄了他们。
1925年夏,李氏又生下一女儿。夫妻俩喜上眉梢,女儿成双,张寿臣满心欢喜。
不料,李氏产后身体急转直下,病倒了。请了多位名医诊治,却都断言康复无望,只能准备后事。
张寿臣信佛,家中有三间北房,东西两侧住人,中间一间专门供奉佛像。香案上供满了各种供品、烛台和香碗,正中央摆放着一尊一尺多高的观音菩萨铜像。
求医无望后,他每日跪拜观音,祈求妻子早日康复。
尽管他虔诚祈祷,张寿臣的“三柱香”未能换回妻子的生命。1926年春,李氏离世,留下两个年幼的女儿,年仅24岁。
张寿臣坐在妻子的灵前悲痛欲绝,泪流满面,痛喊:“老天啊,我的命怎么这么苦!”
母亲和邻居纷纷劝他振作起来。
张寿臣未发一言,突然站起身,拿起一根木棍冲向供奉观音的堂屋。
街坊邻居不明所以,纷纷跟随过去。
只见他手起棍落,狠狠将铜制观音像打落地上,随即砸碎案上的供品。
众人惊恐不已,一位邻居大妈急忙捧起佛像,颤抖地劝说:“寿臣,你疯了吗?得罪菩萨可不好,会遭报应的!”
张寿臣苦笑道:“我一天三柱香,不就是求它保佑吗?人都走了,我留着它还有什么用?”
随后,张寿臣倾尽家财为妻子办理丧事,购置上好棺木,在院子搭起大棚。
有人劝请他请和尚道士超度,张寿臣却坚定拒绝:“我已经不信这些了。”
出殡当天,张寿臣又做出惊人之举。
他身穿重孝,肩扛魂幡,坚持亲自护送妻子灵柩到坟地。
邻居们目瞪口呆,一位老大妈赶紧劝说:“寿臣啊,你们夫妻感情深厚,我懂,但也不能这么破例。年轻夫妻不能直接送坟地,你这样以后娶媳妇怎么办?穿这么重的孝也不合礼。”
邻居们纷纷劝他:“脱掉孝服,把魂幡放棺材上,送到大门口就行了。”
张寿臣泣不成声:“你们说得对,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好,但不穿这孝服,不看她入土为安,我心里过不去。”
母亲担心儿子过度伤心,哭坏了身体,半开玩笑地责怪道:“孩子,你今天穿这么重孝送她,等我走了,你穿什么孝?”
张寿臣非常孝顺,母亲的话他不得不听。
他拿起剪刀,剪掉孝服的一只袖子,对母亲说:“妈,您看这样行不行?我就穿这一身。”
母亲见儿子决心已定,虽心疼却只能默默接受。
就这样,张寿臣穿着少了一只袖子的重孝,扛着魂幡,与众人一道把妻子的灵柩护送到家族坟地。
李氏去世后,孤苦无依的岳母被张寿臣接到家中,视如亲母,尽心赡养,直到老去。
(全文完,感谢您的阅读。码字不易,欢迎点赞、关注、分享、留言指教。)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头条创作挑战赛?我要上头条?
发布于:天津市前十大证券公司排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